跳到主要內容
首頁 > 藏品資訊
:::
藏品資訊
小鎮歡慶藏品圖,第1張

圖檔授權標示:


小鎮歡慶藏品圖,第2張

圖檔授權標示:


小鎮歡慶

作者:大衛.特尼爾斯二世影響圈(1610-1690)

類別:藝術類 - 油畫

材質:油彩、畫布

年代:年代不詳

尺寸:長:79.5 x 寬:107 (cm)

登錄號:0001547

藏品描述:描繪鄉村小民生活的農民風俗畫是十七世紀尼德蘭繪畫中的新興類型,而其中熱鬧的市集、節慶,與本畫裡的餐飲歡宴等題材,都極受歡迎。這樣的題材傳統源自十六世紀的法蘭德斯畫家彼特.布魯赫爾一世(Pieter Bruegel the Elder, 1525–1569),繼有大衛.特尼爾斯二世(David Teniers the Younger, 1610-1690)等畫家在十七世紀將其發揚光大。

在本畫中,右前方一對男女在成排的鍋盆前煎煮備食,他們的眼神方向與傳送酒食的三位男女,將視覺動線帶往左方農舍前、長桌邊的人群。其後方拉琴助興的兩位樂師、一對跳舞的男女,及農舍內看熱鬧的人群,則形成另一群組,隱約連結至樹旁與後方屋簷下聚餐的人們,形構出一種亂中有序的安排。相對於畫面左半部充斥的酒酣耳熟密集人群、厚重的建築與樹木,以及深暗的色調,畫面右半部則展現相抗衡的設計:分佈較為鬆散的人群、從前方順延蜿蜒道路向後延伸至遠山的空間層次、草原上的牧人與點點白羊,以及大片灰藍薄雲的天空。無論是酒醉臥地、攙扶離去的姿態、開闊的景深,與清淺的色調,都為左方主導性極強的喧鬧與壓迫感提供了巧妙的紓緩平衡。

這樣的畫面內容反映出當代對鄉村無憂生活的想像,以及對農民真樸即興特質的頌讚;但同時,大啖酒肉、酒醉胡鬧、放縱情慾,以至於男女忘形勾肩搭背等描繪,也不無禮教道德與自我節制的警惕暗示。畢竟背景中的教堂與牧羊人雖是農村常見景致,但與前景夾雜的放浪形骸對比之下,不免產生典型宗教象徵「耶穌是好牧人」比喻的聯想。這種多層次與曖昧意涵的特質也正是此類作品的魅力所在。(于禮本)